11月18日至20日,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青年創新促進會小組主辦的第七屆“農業生態前沿青年論壇”在長沙召開,此次論壇主題包括“農業減排固碳與碳中和”“流域環境過程與綠色發展”以及“生態格局、過程與調控”。中國工程院院士、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印遇龍,亞熱帶生態所黨委書記王克林、所長譚支良、副所長陳洪松,中科院青促會副理事長?;?、青促會廣州分會會長王煜,長沙及其他地區青促會會員,國內各大高校和研究所的特邀專家,青年學者和亞熱帶生態所的師生等線下百余人,線上兩萬余人出席和參加了本次會議。
19日上午,論壇開幕式由亞熱帶生態所青促會小組組長劉紅南主持。譚支良所長致歡迎詞,向蒞臨論壇的專家學者表示了熱烈歡迎,并對院青促會、青促會廣州分會對本次會議組織的幫助和支持表示了誠摯的謝意,同時希望通過專家學者的探討與交流,讓農業生態的格局、結構和功能進一步延展。?;?、王煜分別代表院青促會和青促會廣州分會向亞熱帶生態所的領導、青促會小組和志愿者表示感謝,并介紹了青促會通過開展學術活動、提供交流平臺來促進青年科研工作者科技報國、創新為民的初衷,希望青年工作者通過青促會這個平臺及學術活動,進一步拓寬視野、增進交流、促進學科交叉。
特邀大會報告環節由亞熱帶生態所沈健林研究員和聶云鵬研究員主持。印遇龍院士作了題為《功能農業種養一體化研究與思考》的特邀報告。他表示,功能農業是近些年來業內提出的新概念,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人類“隱性饑餓”的問題,提出功能農業的未來方向應該是為人類生產營養豐富、健康的農產品。亞熱帶生態所首席研究員吳金水作了題為《流域環境研究對面源污染防控與治理的基礎作用》的特邀報告。他認為,農業結構性問題是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主因,也是長遠解決這一問題的必由之路。綜合運用環境、農業和經濟措施控制化肥投入,能夠實現在不降低糧食產量的前提下,減少環境污染。此外,來自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劉學軍、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顏曉元、華中農業大學教授譚文峰以及亞熱帶生態所副所長陳洪松分別作了題為《綠色生態環境的構建與實現——以河北曲周為例》《土壤固碳減排潛力與實現途徑》《集約化種植下土壤退化過程與生態調控》和《喀斯特關鍵帶水文過程與植物水分利用機制》的特邀報告。大會還邀請了來自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揚建研究員和高揚研究員、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朱青研究員、天津大學李思亮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馮兆忠教授、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項文化教授等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報告分享。
20日全天,論壇圍繞“農業減排固碳與碳中和”“流域環境過程與綠色發展”以及“生態格局、過程與調控”三個專題分為三個分會場進行研討。來自全國各地的五十余位青年科研工作者針對各自領域的前沿態勢、新思路、新技術及新方法進行了介紹和交流。
在“農業減排固碳與碳中和”分會場,來自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梁玉婷研究員、南京師范大學程誼教授、中國科學院農業資源中心柏兆海研究員等領域19位青年科研人員針對農田溫室氣體減排、農田固碳及養殖業溫室氣體減排等問題分享了最新的研究進展。在“流域環境過程與綠色發展”分會場,來自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丁維新研究員、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的吳慶龍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的白軍紅教授等18位受邀學者圍繞濕地生態修復、重金屬污染防控以及面源污染控制等問題分別進行了分享與交流。在“生態格局、過程與調控”分會場,來自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高光耀研究員、北京林業大學的賈國棟教授、蘭州大學的張寶慶教授等18位專家分別就生態系統格局變化、生態水文過程模擬以及生態系統固碳潛力評估等問題分享學術報告并展開了熱烈討論。
王克林在總結中表示,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現代化發展,需要依托大食物觀,以生態高值為目標,面向整個國土資源,通過種養復合生態農業系統來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減少環境的污染,為民眾提供更優質的農產品、更美的鄉村環境。然而,當前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繼續推進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希望借助論壇這一平臺,匯聚大量業界專家學者,持續為農業農村發展建言獻策。
農業生態前沿青年論壇是亞熱帶生態所青促會小組的品牌學術活動,創辦7年來已成為中科院青促會的重要年度活動。此次論壇邀請國內青年專家、學者,圍繞農業生態科學的前沿性、基礎性、創新性科研領域開展學術交流,搭建一個農業生態研究領域青年學者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引領農業生態創新思維,服務脆弱生態系統恢復、生態服務功能提升、碳達峰碳中和、健康養殖科技、生態高值農業的應用實踐,為亞熱帶生態所青促會進一步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科技成果產業化、科普教育等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部分參會人員合影
譚支良致辭
印遇龍作特邀報告
吳金水作特邀報告
劉學軍作特邀報告
譚文峰作特邀報告
各參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