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長致辭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自1978年任務建所以來,始終牢記使命,不斷奮發進取,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為我國南方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和亞熱帶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2002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序列以來,在中國科學院“三個面向、四個率先”新的辦院方針指引下,在“練內功臥薪嘗膽,圖創新眾志成城”的研究所創新文化的引領下,圍繞亞熱帶區域農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國家需求和地方經濟建設,積極凝練學科方向和科學目標,強化農業生態研究平臺建設,研究所快速發展成為有一定影響的亞熱帶區域農業生態領域的研究機構,為亞熱帶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十三五”期間,研究所在新的辦院方針指引下,結合特色研究所培育目標,研究所提出了要把生態系統生態學主學科打造成居國內領先水平,其中動物營養學居國際領先,成為亞熱帶區域以農業生態系統生態學為核心的學科特色鮮明并具有國際影響的研究所的宏偉目標。
“十三五”期間,研究所承擔科技任務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集中,重大科技成果產出質量明顯提升,取得了一批創新性強、社會經濟效益明顯、服務于國家和地方重大需求的科技成果。其中“豬日糧功能性氨基酸代謝與生理功能調控機制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新進展,重要人才培養與引進有新突破,其中印遇龍研究員于2013年獲得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號。研究所平臺建設更趨完善,小所大平臺格局初步形成。2016年國家發改委批復成立“畜禽養殖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稗r業生態過程與恢復生態過程研究平臺”項目基本竣工,成立了湖南省畜禽健康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廣西石漠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了農業部中南動物營養試驗站、耕地重金屬污染長期定位觀測研究中心站、畜禽健康養殖與環境控制實驗基地等研發平臺。院地合作工作不斷加強,與各省市地方政府及國內眾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開展了大量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工作,形成了“研究所+野外臺站+技術成果推廣應用示范縣+企業”的協同創新網絡。國際影響力戰略穩步推進,先后與第三世界科學院、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英國洛桑試驗站、加拿大農業部食品營養研究中心等20多個國家科教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成立了WWF-中國科學院洞庭湖濕地國際研究中心,與西澳大學聯合成立了中澳土壤生物系統聯合實驗室。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當前,研究所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新起點上,將繼續發揚“煉內功,臥薪嘗膽;圖創新,眾志成城”的文化精神,秉承“專家興所”和“人才強所”的現代研究所發展理念,面向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與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戰略需求,以解決亞熱帶區域農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瓶頸問題為核心任務,重點培育亞熱帶農區流域源頭污染防控、長江中游流域生態系統演變與適應性調控等前瞻性方向,努力在稻作系統與畜禽養殖提質增效、農業污染治理與生態高值農業、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從而為區域農業轉型高質量發展提供重大科技支撐。同時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引進高層學術帶頭人和優秀青年骨干,大力拓展國際合作空間,大力推進科研基礎設施特別是野外觀測研究站的建設,肩負起亞熱帶區域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科技創新的神圣使命,充分發揮一個國立研究機構的引領示范作用,為實現將我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亞熱帶區域農業生態研究機構而奮斗!
謹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幫助研究所發展的各界朋友表示最誠摯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