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八屆公眾科學日期間,中國科學院長沙農業環境站面向長沙縣金井鎮脫甲村小學師生,于5月21日舉辦了 “愛科學 向未來——走進野外實驗站” 為主題的系列公眾科學日科普活動。
科普講座環節,亞熱帶生態所張樹楠博士為師生帶來了《脫氮“精靈”——狐尾藻的那些事》為主題的科普講座,介紹水體污染與危害、綠狐尾藻污水凈化原理和在污水處理中應用等科普知識,孩子們聽完綠狐尾藻的故事,紛紛鼓起掌聲夸贊。
走進野外試驗站環節,科普志愿者帶領小學生參觀了綠狐尾藻人工濕地、 氣象(大氣沉降)觀測園、溫室氣體排放監測靜態箱、稱重式蒸滲儀觀測系統、蔬菜大棚等野外觀測試驗場地與設施,介紹了長沙站就農業生態環境開展的水分、土壤、氣象、溫室氣體等環境要素的觀測內容。
小小科學家實驗室活動環節,開展了包括“水質是如何檢測?”“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探秘”“酸堿鹽的魔法實驗”等實驗,為孩子們開啟科學探索道路的大門、讓科學“萌芽”在成長。
本次公眾科學日活動,長沙站利用駐村的有利契機,向公眾展示了近年來科技創新成果,培養了公眾科學素養與科學精神,激發了公眾了解科技創新的熱情,普及了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讓公眾近距離體驗了科學魅力,有效助力鄉村振興。
活動專題講座現場
綠狐尾藻人工濕地介紹(拍攝者:胡峻瑜)
溫室氣體排放監測靜態箱介紹(拍攝者:胡峻瑜)
氣象(大氣沉降)觀測園參觀
蔬菜大棚介紹(拍攝者:胡峻瑜)
科學實驗(拍攝者:胡峻瑜)
科學實驗(拍攝者:胡峻瑜)
附件下載: